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2.com,磁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真正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所要求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唾手可得的,得与不得,成败就在一念之差。科学地来说,这“一念”说的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潜意识的某种暗示。很多人虽然接收了“吸引力法则”,但是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意志越强烈,则会越压制潜意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显意识是不重要的,潜意识远远比显意识更有研究、分析的价值。

    有一次我跟一个加拿大朋友闲聊,说起某件事似曾相识。我记得英语中照搬了一个法语词来形容这种“似曾相识”的现象,但是突然忘记了。我虽然忘记了这个词,但是并不等于这个词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因为它还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然而片刻间我的显意识中却找不到了这个词。我强迫用自己的意志去找它,去回忆它,但是越强迫自己,越发想不起来。所以我干脆放弃这个话题,开始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忽然间,我脑海中蹦出了那个词——dejavu!

    因为这件小事我对人的潜意识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的潜意识是奥妙无穷的,一旦开发,便会有惊人的创造。牛顿在树下休息,看到落下的苹果便发现了万有引力,而门捷列夫在梦中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同样,爱因斯坦是在日常生活的劳动中受到启发,从而创造了他的著名的“相对论”。

    一天,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他搬来一架梯子,慢慢爬上去。就在此时他突然开始琢磨起一个问题,忘记了自己要干什么,于是不留神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又开始琢磨:人掉下来的路线为什么是笔直的而不是弯曲的?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想到这里爱因斯坦忘记疼痛,走到桌边,找来纸币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后来便演变成了他的“相对论”。

    据说爱因斯坦仅仅使用了他的潜意识中的%,就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而我们究竟用了自己多少的潜意识?

    人们所说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人的潜意识,而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

    “吸引力法则”是将心理暗示作用在潜意识上,从而调动潜意识中的能量。强加的意志,反而会使得潜意识产生对抗。

    医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已经通过上千例临床实验证明了潜意识的无所不能,而心理暗示和催眠术被公认为能够有效地调动潜意识中的能量的手段。被称作“心理暗示之父”的法国著名医学专家埃米尔·库埃(EmileCoue)(1857-196),在他的著作《心理暗示术》中介绍了许多著名的暗示法治疗疾病的临床案例:一个身患重度胃痉挛的军官,吃任何药都不起作用。医生给了他一个奇特的处方:一小撮饼干碎末,要求他将这幅偏方每七分钟吃一次,便可治愈胃痉挛,而且一定要准时。这个军官的胃痉挛果然痊愈了,而使他痊愈的灵丹妙药不是什么饼干碎末,而是他的心理暗示的魔力。

    另外一个类似的实验则发生在一所法国医院。皇家御医让一百多人喝了糖水,然后假装焦急不安地向众人致歉:刚才他们喝错了,喝的是一种强力催吐剂。结果96%的人开始感觉到恶心,想呕吐。

    再有一个事例,发生在法国巴黎贺诺德医生的诊所里。一种据说能够治愈肺结核的血清被发现后用于患者的治疗。注射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血清疗效甚好:患者的咳嗽减少,所有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然而,这之后患者才得知一个秘密:原来所谓的“新型血清”不过就是以前的实验中采用的毫无效果的普通药物。秘密一经公布,幻想破灭,所有患者的旧的病状则又复发了。

    我们多数人身体健康,感受不到心理暗示对治疗疾病的神奇效果,但是通过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则处处可见有关心理暗示的现象:

    多年前有人向我父母宣传某离子水机能治疗百病的神奇功效,而后来电视报道披露了这种价格不菲的离子水机,其实技术含量非常之低,充其量也就是个滤水器,但是偏偏有很多老年人向我绘声绘色描述他们喝了此水以后感应到的疗效:有的哮喘好了,有的糖尿病有所改善,有的则胃病不再复发。你很难说这些人都是被厂家买通的托儿,我们所说的“心理作用”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暗示。

    儿童教育也是如此。美国家长大多采取鼓励、表扬式的教育方式,永远夸奖自己的孩子,所以美国孩子长大后多数都很阳光,很开朗、自信。但是很多问题青年都是在幼时犯了一次错误后屡屡被父母责骂,从此在潜意识中埋下了自暴自弃的种子。我在加拿大遇到一个年轻白人,曾经因为贩毒被联邦政府的监狱关押了三年。据他说,他在五岁的时候,母亲就时常打骂他;他犯了错误,母亲甚至用烟头烫他。我看着他已经扭曲变形的脸,那是一张上面写着“三年有期徒刑”的脸,没有了纯真和健康,留下的是麻木不仁和玩世不恭,让人心痛。他告诉我说,他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个好孩子,所以长大后也绝对不是好人。没有人估计到,心理的暗示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如此之大。

    我曾两度参加高考。第一次高考之前,我给自己算了一卦,查了《易经》,卦辞上写道“贤人在野”,我隐约感到不妙,我祈祷:千万别让我考试失误,千万别让我落榜。然而在高考数学科目的考试中,我突然在解一道难题的时候想到了“贤人在野”,于是整个脑子一片空白,会做的题目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了。当年分数下来,不够本科分数线,于是回校复习,又考了一年。一位酷爱研究心理学的老师对我说,《易经》给我带来的心理暗示影响了我的考试。我不知道那是命中注定,还是暗示造成的结局,但是我相信,如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